先加好友
719025432
吉安井冈山大桥上部结构为预制节块干接缝悬拼施工的带挂孔预应力混凝土T构,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尚属技术先进的桥型;该桥跨径71m、全长1000余米,亦属大型桥梁。由于此种桥型上部结构的悬臂部分与桥墩固结,其力学性质仍属静定结构,从当时的桥梁设计理论、设计计算手段以及施工能力等方面来说,都是最佳和先进的桥梁结构型式。
但是,我国早期采用悬臂施工的带挂孔T构桥梁,由于构造上的原因,以及施工工艺、预应力束的材料等,以及设计理论与计算手段的局限,使之存在一些固有的缺陷。这种型式的桥梁,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后,在T构悬臂端部,即支承挂孔的牛腿处都有明显的下垂现象、支座与伸缩缝亦非常容易损坏,行车时的冲击和桥梁振动都比较强烈。
井冈山大桥的支座与伸缩缝虽经多次维修更换,都时隔不久后损坏。其主要原因就是:挂孔与T构悬臂连接处,因结构原因而变形复杂、变形量大,并伴有旋转,导致伸缩缝间隙呈上窄下宽的八字形,加上夏季高温使得伸缩缝受挤压损坏。而牛腿处(即悬臂端部)下垂较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混凝土的收缩徐变,以及部分预应力损失所致。
所以,预应力损失是影响预应力桥梁结构安全的最主要因素之一,这种现象在悬臂法施工的预应力桥梁上尤为明显,特别是早期采用预制节块悬臂施工的预应力桥梁。 而井冈山大桥上部结构采用的就是早期悬臂法施工工艺:预制节块、干接缝悬臂拼装后施加预应力,相邻块件的两端面直接贴合,因而不易保证接缝密合,易受水气侵袭,且容易产生局部应力集中现象,对桥梁的整体性、以及预应力钢筋受大气侵袭而锈蚀都不利。
由于施工过程中,各块件间未留任何湿接缝,则在拼装中发现位置有偏差时亦难以调整,其块件接缝处应力传递情况较复杂,整体性也差。另外,悬臂拼装时采用明槽布置钢束,其工程数量也增大许多。 带挂孔的T构桥,由于墩柱两侧的不平衡力矩,使得墩顶箱室受力复杂、局部应力集中并过大。
另外,还存在一个显著缺点,就是桥面接缝多,且大多数接缝都在悬臂端部。由于悬臂的挠度将使接缝处形成折角,对该位置上的支座、伸缩缝都极为不利,亦影响行车的平稳和舒适。尤其是预应力混凝土的收缩、徐变、钢筋的松驰以及日照的影响等,都会使悬臂端的挠度变化日益发展。